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女明星网 > 国外女星 > 正文

动画片与明星身体

发布日期:2022/4/15 9:27:47 浏览:445

来源时间为:2022-04-08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文章

总阅读

评论

1

《当代动画》_动画片与明星身体

2022-04-0818:12

来源:

原标题:《当代动画》_动画片与明星身体

海外视野

作者:[英]朱莉·洛巴佐·赖特译吴晓宇

责任编辑:徐辉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动画》2022年第1期

朱莉·洛巴佐·赖特

英国华威大学(TheUniversityofWarwick)影视研究系助理教授

吴晓宇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

提要:动画片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在征用电影明星,然而,有关电影明星与动画片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该文通过考察一个在动画片中使用电影明星形象的特例,即《海洋奇缘》中的道恩·“巨石”·强森,探讨借助电影明星个体与动画媒介呈现的白日梦与幻觉,并对人类和动画身体投以特殊的一瞥。

关键词:电影明星动画片道恩·强森身体《海洋奇缘》

白日梦、魔法、幻觉与现实,皆为电影横渡之域。当斯坦利·卡维尔(StanleyCavell)试图解释电影的魔力来源时,他认为部分的魔力在于“现实的幻觉”。(1)通过动画片制作者在白纸和(或)银幕上创造生命,这种幻觉在动画片中变得栩栩如生。简·巴特金(JaneBatkin)在她的《动画片中的身份:通往自我、差异、文化和身体之旅》(IdentityinAnimation:AJourneyintoSelf,Difference,CultureandtheBody,2017)一书的开篇中这样表述:“从寂静到扰动,动画片从死亡中召唤出生命”,因为“形式在纸上、黏土中和银幕上苏醒,并被注入鲜活”。然而,这种生命也只不过是移动图像的幻觉。

最早的有关动画片尤其是迪士尼动画的学术著作之一,的确以《生活的幻觉》[TheIllusionofLife,托马斯和约翰逊(ThomasandJohnston),1981]为名。虽然迪士尼动画并非所有动画片的代表,它的风格依然如保罗·威尔斯(PaulWells)注意到的那样是“动画片的强势话语”。迪士尼在动画电影史上是无所不在的,从1937年生产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WhiteandtheSevenDwarfs,戴维·汉德及其创作团队(DavidHandandall)],到它现在作为最重要和商业上最成功的动画电影工作室的地位——特别是2006年收购了皮克斯以后——是无可匹敌的。这意味着它们的动画风格,由威尔斯首次将其定义为“超级写实主义的”,被视为是其他所有动画片进行参照的标准。迪士尼“超级写实主义”风格借助动作层面的逼真性、合理性与可信度来追求真实。从幻觉通向现实的过程中,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动画片制作者经常模仿活生生的动物或人类个体,近距离观察并在动画片中复制他们的运动机能。(2)真实身体与银幕上的身体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因为数字动画变得更复杂了,尤其是动作捕捉,它利用在场的身体记录运动,然后这些运动被动画片制作者通过计算机固定下来。(3)

这些有关生活幻觉与使用人类身体的概念,与明星身份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的联系。由于明星是有血肉之躯的人,同时也是非物质的形象,因此,他们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明星形象,恰如理查德·戴尔(RichardDyer)主张,是“一种视觉、言语和听觉符号的复杂配置”,凭借这种配置构成了“明星或者特定明星的总体形象”。真实性行为,作为一种验证“某位明星体现特殊价值”的手段,通常通过暴露被建构形象背后“真实”的自我,以及(或者)将“真实”的自我与形象融合,来阐明银幕内外连贯的明星形象。真实可信对明星的成功也非常关键,特别是当明星形象看上去可以调停那些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矛盾时。(4)当明星人格仅仅出现在银幕、杂志和广告牌上时,明星是幻觉,但是他们也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明星人格和动画人物都不是真实的,前者由鲜活的身体构成,后者则只是利用前者。

保罗·威尔斯在2003年撰文讨论了“后人类明星”这一议题,他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玩具总动员”系列[ToyStory,约翰·拉塞特(JohnLasseter),1995;约翰·拉塞特,1999;李·昂克里奇(LeeUnkrich),2010]中的两个角色胡迪和巴斯光年身上。通过聚焦于这两个明星身份超越了电影银幕和“生产他们的文本”的动画人物,威尔斯认为这些“明星”图解了“幻想”与“现实”的混合,因为胡迪和巴斯光年之所以被辨识,是因为他们具有“人类特性”,并且是“可以执行超过人类能力范围之外动作的虚构体”。威尔斯所采用的范例,因为替角色配音的两个演员汤姆·汉克斯(TomHanks,饰胡迪)和蒂姆·艾伦(TimAllen,饰巴斯光年)而更趋复杂,他们由于各自的自我观念和个性(牛仔和宇航员)被归为不同的文化类型。这种代表性对汉克斯/胡迪和艾伦/巴斯光年来说是多层次的。通常的情况是,当明星在影片中作为角色出现时,他们在动画片中的身份更加具有表现性和显而易见,因为每一个姿势和动作都借助已经被创造出的身体完成。

本论文将以《海洋奇缘》[Moana,罗恩·克莱门茨(RonClements)、约翰·马斯克(JohnMusker),2016]中的道恩·“巨石”·强森(Dwayne“TheRock”Johnson)为例,考察明星身体与动画片的关系。对于明星研究和动画电影研究来说,这都是一个少有人涉足的领域。(5)该文的目标不限于寻找强森的明星形象与他在《海洋奇缘》中塑造的角色毛伊之间的相似性,而是去检视某个明星形象如何在动画片,尤其是注重非凡身体的那类中被开发和强化,以及性别、身份和明星形象如何影响由此产生的动画片。

一、明星身份与动画片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致力于明星身份与动画片的交叉研究。如上所述,保罗·威尔斯认为各式各样的“明星范式”——其中许多都由理查德·戴尔在《明星》(Stars,1998)一书中给出定义——以及新的“特技效果”如何允许角色既呈现现实又呈现幻想,从而成为“后人类”。威尔斯进而主张,正是动画人物的情感性工作,才迫使观众产生“与人际关系和感情重新啮合的必要性”。因此,通过被视为人类特性的情感,人际联结在观众与动画人物之间发生。我们可以将这种讨论延伸为,正是人类将个性浇筑在动画人物上,允许观众将它们看成充分实现的个体,以便于它们在我们身上唤起情感反应。(6)谁是这些动画人物的创造者尚待讨论,因为它们在若干层面上存在:是绘制这些艺术作品的动画片制作者;还是为它们配音并将充足的人格出借给它们的明星演员;抑或这些动画人物自身,无论是动物、人类或者其他;其他重要的维度包括编剧、剪辑师和导演。然而,如果我们专注于动画人物以及到底是什么真正赋予了它们生命,由此它创造出拥有性格、欲望、反应和情感的人格,从而将这些被画出来的角色提升至这种水平,这主要源自动画片制作者(们)与演员的双重操作。

通过在生产数字身体和表演的过程中利用人类身体,数字图像已经为这种操作增添了另一个维度。克里斯托弗·霍利迪(ChristopherHolliday)在《把玩表演:玩具总动员、虚拟木偶与电脑动画片演技》(ToyingWithPerformance:ToyStory,VirtualPuppetryandComputer-AnimatedFilmActing,2018)中这样写道,动作捕捉在银幕表演中“维持了人类身体作为主要的控制机制”,并且转而修正“围绕着演员表演业已存在的范式”。大卫·H·弗莱明(DavidH.Fleming)以《本杰明·巴顿轶事》[TheCuriousCaseofBenjaminButton,大卫·芬奇(DavidFincher),2008](7)为例,提出“有关数字时代的演员/表演者的存在状态这一本体论问题”。他认为虽然表演的身体始终被技术改造,本杰明·巴顿却阐明了一种复杂的表演类型,这种表演类型不能“仅仅归功于电影明星布拉德·皮特(BradPitt),而是被来自皮特与无数其他身体的多重贡献所构建,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数字的”。手绘动画的制作流程以及从脚本到终剪牵涉的各种人员,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某种在真实性上遍寻的类似成就,允许“现实与幻想互相堆叠,以使幻想变成‘现实’”。

“优质的”数字动画与“低劣的”数字动画之间的区别,通常在于它们仍然满足人类联结欲望的能力,这种联结建立在观众与银幕上的数字角色之间。这也《最终幻想:灵魂深处》[FinalFantasy:TheSpiritsWithin,坂口博信(HironobuSakaguchi),2001]——第一部由全电脑生成卡司主演且根据电子游戏改编的动画长片——的最大的缺陷之一。维维安·索布切克(VivianSobchack)认为《最终幻想》没有在普遍来说使动画片出名的生活的幻觉方面发力,而是转向它的对立面,亦即该片将“动画的‘死后生活’(生活的去幻觉)”推至前景。《最终幻想》中的人类角色之所以遭受批评,一是因为他们缺少“超级写实主义”,二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体上营造出的某种诡异的氛围,此外也因为它创造出“僵尸眼效果”的技术。索布切克在她的章节中想要努力阐明的,是关于现实与幻觉的边界到底有多模糊这件事,以及在动画片中这两种元素必须互相竞赛,但却不能彼此遮蔽。让我们回到《玩具总动员》的例子,索布切克认为许多皮克斯动画都涉及某种“电影超级写实主义”,除了情感之外,动画电影无论在叙事还是在呈现方面,都对任何形式的人物“现实主义”进行回避。此外,情感是一种联结要素,它使观众对数字动画人物的特定人格产生信任。

因为在某种情感关系中建立的联结感,与上述类似的过程频繁地在明星与粉丝之间上演。《明星研究:批评导论》(StarStudies:ACriticalGuide,2012),这本查尔斯·阿福隆(CharlesAffron)早年撰写、后被马丁·辛格勒(MartinShingler)在他的书中重新评价的有关明星制的早期出版物,准确地描述了由于“身处明星魅惑下的超凡情感”,粉丝们“在制造与维系明星”方面的重要性。对许多粉丝来说,追星的乐趣在于他们对某位明星形象的认同。这一观点在杰姬·史黛茜(JackieStacey)的开创性著作《明星凝视:好莱坞电影与女性观众》(StarGazing:HollywoodCinemaandFemaleSpectatorship,1994)中得到了详尽的研究。史黛茜的人类学研究关注女性观众如何对古典好莱坞时代的女演员们产生认同。她认为这种认同是多变和复杂的,然而这个过程却是“半魔术式”的,经常建立在“观众与明星相关的情绪”的基础上。安德鲁·都铎(AndrewTutor)的著作曾被戴尔在《明星》一书中引用,这本书将四种主要的明星/观众的关系与最常见的情感亲合力类别区分开来:

观众感觉对某位主角有一种松散的依恋,这种依恋同时源自明星、叙事和观众群体的个体品格:一种标准的参与感。

都铎认为对某位明星产生依恋是通过主角,亦即明星在银幕上扮演的人。但是,都铎确实承认明星形象、叙事和观众群体共同促成了这种亲密关系,而主角在这个化学方程中是最重要的。戴尔甚至注意到,明星存在于电影之外:

明星现象是由有关明星的所有公开可用的事物构成。电影明星的形象不只是他或她的电影,也包括对这些电影及明星进行的营销,借助海报、公开露面、制片厂宣传册子等,当然也包括有关明星活动和“私”生活的采访、传记和媒体报道。

[1] [2] [3]  下一页

最新国外女星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