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女明星网 > 台湾女明星 > 正文

老夫妻拉起一个票友圈

发布日期:2015/9/23 21:02:29 浏览:530

记者巫春燕通讯员曹益平/文汪剑弘/摄

在龙游,提起婺剧,人们多半会想到湖镇。在湖镇,说到婺剧,大家都会想到一对老夫妻——陈加友和王慧华。

他们凭着对婺剧的热爱,不但在家里吹拉弹唱演,还吸引并培养了一批民间曲艺爱好者,拉起一个票友圈。

陈加友和王慧华夫妻俩

●大风大雨挡不住热情

6月3日的龙游,笼罩在一场大雨中。上午10点,撑着伞快步穿过十几米的小巷,来到陈加友的小院,还是湿了鞋袜。

走进陈家客厅,一圈票友已经热热闹闹地聚上了。

“我刚得了一把上好的胡琴,拉一段葬花,谁来唱?”陈加友拿过一把二胡,接了音响,在凳子上坐定,试了试音,摆开架势。

“我来,不过我越剧唱得不如婺剧好,黄老师你听听,帮我指点下。”童敏来到陈加友身后,抓起话筒,随着二胡的伴奏轻轻打起了拍子。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一曲《黛玉葬花》唱得凄婉动情,赢得掌声一片。

童敏口中的黄老师,70岁的黄香莲也赞许地点头鼓掌。黄香莲曾是常山县越剧团的演员,退休后与热爱婺剧的丈夫一起加入了陈加友夫妇的票友圈。而今丈夫故去,黄香莲却留在了票友圈,还带出了好几个越剧爱好者。

“越剧、婺剧都是民间曲艺,都要吹拉弹唱,喜欢就学,好听就唱,我都喜欢。”67岁的汪士伟骄傲地告诉记者,他60岁加入这个圈子的时候,几乎不通音律。不过现在,已经拉了一手不错的二胡了。

午饭后,陈家越来越热闹。敲小锣的刘国香,赶了10多公里路,从罗家乡过来。拉二胡的王锦途,驱车20多公里,从社阳乡过来。

“因为喜欢啊!加友一个电话,我们大风大雨都要来!”票友们几乎都这么说。

●夫妻张罗起来的票友圈

“没有加友夫妻俩,我们也聚不起来。”黄香莲说,加友今年61岁,可在她看来,就像是个小伙子,特别有热情,浑身使不完的劲儿。他有辆皮卡车,经常带着票友,拉着乐器音响去公园里唱戏。

说到乐器,陈加友家里有一间专门放乐器的屋子。墙壁上各种胡琴一溜排开,光二胡就有四五把。往下看是洋琴、先锋、唢呐、大鼓、小鼓、大锣、小锣、鼓板……反正凑齐一个坐唱班是绰绰有余了。再加上一套大音响和一只便携式音箱,票友们不论在家里还是去外头,都能热热闹闹地唱上一曲、演上一出。

“他俩不光花钱,还花了很多精力呢。”打鼓板的叶晓琴53岁,是圈子里的小年轻。她告诉记者,圈子里的老哥老姐都是她的师父。特别是陈加友和妻子王慧华,他们从曲谱和节奏开始,教叶晓琴打鼓板。如今,叶晓琴坐在鼓板架前,举手投足有模有样。大家都说她不仅鼓点敲得好,连台风都特别有气势。

“我们年纪大的人最怕孤单,有这么一个圈子,日子就有趣了。”汪士伟说,这一圈人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得空就聚在一起拉拉二胡唱唱戏,生活健康又有趣。他悄悄告诉记者,因为这样,他都不好意思了,想抽烟的时候就一个人躲到角落里去。可是即便这样,一周两天的活动日,他每次都不落下。

●愿传统民间曲艺生生不息

这些年组织票友活动,夫妻俩也会参加一些演出和比赛,还拿过市里、县里的奖。不过最让夫妻俩得意的“奖”,却是一份聘书,被裱进镜框挂在客厅显眼处。

2009年3月,湖镇初级中学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聘请王慧华为孩子们的婺剧指导教师。从此以后,王慧华经常往学校跑。

这份一点报酬都没有的工作,王慧华一直做到现在,乐此不疲。而她教的那些学生,有不少已经是小票友了。

而陈加友的“得意之作”,则被他锁在房间的一个铁柜子里。那是三十多本婺剧和越剧的曲谱本子。

“这些本子都是前些年我和黄老师的丈夫一起整理的,很珍贵。像这本《丰收乐》,是婺剧与徽戏音乐联奏,都失传了。”陈加友说,他希望他对传统民间曲艺的热爱能感染更多的人,也希望自己的这份热爱能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新台湾女明星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