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女明星网 > 台湾女明星 > 正文

互联网“娇妻文学”,文艺复兴?

发布日期:2022/6/3 12:33:32 浏览:295

来源时间为:2022-05-20

互联网“娇妻文学”,文艺复兴?

2022-05-2011:09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超大

标准

她刊

关注

原创她姐她刊

最近她姐不断在各种社交平台刷到同一个拍照挑战。

通常是,一个身高不低于183的阳光帅气大男孩,搂着他的娇小可人女朋友,目测身高160左右,然后配文——

“娇妻不过肩,遇见上上签。”果然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大数据能匹配到这个,肯定是因为我前段时间跟许多互联网冲浪选手一样,一边辣眼睛一边饥渴拜读了大名鼎鼎的“娇妻文学”。

奇怪的是,当时网友们可是把娇妻本尊们一个个鞭尸,群嘲到皮都不剩。

怎么转眼间,互联网又刮起了“我是娇妻我骄傲”的跟风挑战呢?我在想那些排着队发“娇妻不过肩”的小情侣们估计就是玩梗秀恩爱,不过也侧面说明了这个“霸道男人小娇妻”的爱情模板真的很有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

让网友们恨之切又爱之深的娇妻文学,究竟说的是什么?娇妻文学之文艺复兴

娇妻文学最早发源于何事已不可考,但让这种文体传颂至今,豆瓣生活组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几大名著包括《我老公是公务员》。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暧昧对象在顶级投行》《宛宛类卿我是卿》《豆瓣网友知道我们这么爽吗》这么看下来,想必大家已经掌握了娇妻文学的核心要素——

就是一种「为妻的炫耀」,但炫耀的是别人看不上的东西。

偏偏说话的和围观的之间有一堵坚不可破的次元壁,看客们嘲讽得越厉害,炫耀者反而越有优越感,产生“卿等都是嫉妒我”的主角光环。

讲道理,娇妻文学本该待在豆瓣劝分小组和矫情文字品鉴小组就好了,小众狂欢而已。

但一个叫@徐徐入月来的网友凭一己之力完成了娇妻文学的文艺复兴,让这个门类直接风靡全网。

一切要从《妙控键盘》说起。上下滑动查看更多(高能预警!!!)

女孩想买个妙控键盘,结果男友一顿操作,又是理性批判又是物理抚摸,还贴耳呢喃,总之最后键盘没买成。

女孩却心满意足,来了句:“今天也是男人的小狐狸。”

???看到这里,明眼人都会骂一句“真是诡计多端的穷男人”。

没想到妙控键盘只是女孩众多「娇妻行为」的冰山一角,她还有更古早的微博被网友们翻出来,细细品鉴。

譬如《用他支付宝给王者荣耀充了118元,他亲昵地让她以后开房抵》。还有《情人节那天想要礼物,他却说等到世界爱犬日再说》。当然还有引发全民大讨论的《能吃上进口避孕药,有他真好》。她姐得插嘴说一句。

短效避孕药确实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避孕手段,不过为了防止尖锐湿疣(详情见最近传遍互联网的“菜花图”)等性传播疾病,请姑娘们坚持让男性戴套。

更多金句因为涉嫌太多开车桥段,就不在这里赘述。

甚至连女孩的微博ID都跟她心肝宝贝大男友有关,还是个颜色梗。被网友讥讽之后,女孩总结了讨厌她的人的主页,得出结论:都是嫉妒我的酸言酸语。是不是瞬间梦回那句“我们这么爽豆瓣网友知道吗”。博主@这个月

不过后来事情越演越烈,她的微博彻底出圈,女孩收到海量的互联网群嘲,现在已经删除微博退网了。

但千万不要以为娇妻文学是神奇物种,其实这样的文体在前互联网时期的玛丽苏文学已经初见端倪。

说出来不怕人笑话,她姐的青春期也是从玛丽苏文学里走出来的。那个年代,谁不是个暗黑矫情非主流?谁又能从网络言情小说和台湾偶像剧里幸免?

《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恶魔之吻》《麻雀要革命》……只要看到书封上那硕大、泡沫般的彩色字体,就知道是少女限定的「忧郁公主的血色樱花」。那段“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岁月终将落幕,后来一个叫@蒙淇淇的网红横空出世,继承了咯噔文学的衣钵。

蒙淇淇,AKA凡尔赛教主,她的玛丽苏文字不仅缱绻,而且镶嵌了24K纯金的金边。

代表作包括《我家到火锅店,刚好15分钟》。《七万七的眼镜》《不像别的年轻保姆》《陪你写剧本,比基尼女郎都被挑走了》《一个人哭太惨,要去维多利亚湾哭》不过对比一下玛丽苏、凡尔赛和娇妻文学,虽然内核都是炫耀老公,但表象却各有不同:

玛丽苏是“他帅气多金邪魅狂狷,可完美的他偏偏看上了平凡普通的我”。

凡尔赛是“他帅气我多金,我要赚很多很多钱,陪他去巴黎哭,去纽约哭,去伦敦哭”。

可到了娇妻阶段却肉眼可见的消费降级了,“虽然118的王者荣耀、两千块的妙控键盘舍不得给,但今天也是男人的小狐狸”。

让人嘲笑之余,生出一丝辛酸。

时代艰难,大幅缩水的不仅有A股股票,还有男人的宠爱。现实与娇妻一丘之貉

话又说回来,玛丽苏文学更多出现在网文和台偶里,有太多的演绎成分,纯属于思春少女们的脑补和意淫。

而凡尔赛文学更像是一个夸张却精通用户心理的高级营销,有道是黑红也是红。

但是到了娇妻文学,却有种“小说照进现实”的错愕感。

网友们反复鞭尸的桥段都来自于女生的闲聊对话、发帖。

那些文字看起来那么真实,那么日常,看得越多越不忍嘲笑。

我不禁开始思考,女性在恋爱中的现实状况,也许离万人揶揄的娇妻模式并不遥远。

抖音有一系列经典视频,叫做《故意穿清凉辣妹装气死男朋友》。一般会在男友“窜稀套装我不李姐”“再穿出门看我不打你”“性感只给我一个人看”……大段控制欲发言之后,被女孩当做深爱的证明,满意收场。

《聚会有异性,吃醋男友非要跟去》同理。与之相配套的,还有最近广受女孩追捧的“爹系男友”。

此类男友的特质,体现在对女朋友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宠溺上。

嘘寒问暖是基操,还要帮女友刷牙洗脸喂她饭,三餐、机票、生理期……一切都要打点好。一直以为“谈恋爱找了个爹”是贬义词,没想到竟然是万千少女心心念念的爱情圣经。

亲生爸妈的“为你好”可以产生无限逆反,但换成男朋友说这句话,就成了“原来这才是幸福的模样”。

小某书上甚至进阶出了“老公宝女”的标签。姑娘们骄傲地发出“有老公时当活宝,没老公时当废物”的人类退化宣言。

当然老公宝女确实极端了,但朋友们还记得那些并不极端、号称每届男友必熟读背诵的求生欲大挑战吗?宗旨也是“男友可劲儿宠女友可劲儿作”,宠爱程度决定爱情深浅。

包括女孩们最爱看的甜宠剧,在亲亲抱抱举高高之余,总会不吝笔墨去刻画一个默默付出、极易吃醋、为她遮风挡雨打点一切的完美男友。

这时候女朋友只需要无条件地相信他、依靠他、仰望他就对了。看到了吗。

当这些恋爱哲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再看到一个女孩开启炫夫模式、沦为娇妻本妻,是不是也没有那么不可理喻了。

把女朋友看成小宝贝捧在手心里宠爱,是不是听上去很甜。

但仔细看看这种爱情模式,像不像父母对自己小孩、铲屎官对宠物小猫小狗表达爱的样子。我心目中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爱是:理解、陪伴、尊重、信任。

但在宠爱模式下我看到的却是:征服、占有、支配、控制。

这不是爱的逻辑呀,这分明是权力的逻辑。

里面包含着掌控和服从,作为行动主体的男性和被动接受(被爱)的女性。

珍妮斯·A·拉德威写过一本《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她说“浪漫小说仍是父权制的承诺。”它用浪漫爱掩盖了背后的婚姻利益和两性不平等处境,女性始终被强调作为恋人、妻子、母亲的男性附属身份出现。

它强化着“爱情是女性自我实现的途径(甚至唯一途径)”,从而巩固了原有的父权结构。《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当「浪漫爱」不断衍化变型,最终以“娇妻文学”的方式呈现在网络上时,它是那么的奇葩又是那么自洽,遭人厌恶却没办法说理。

博主@这个月认为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在很多女性心中,男人是女人魅力的注脚,而魅力是女人的生命。男性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让我们再看看@徐徐入月来的正牌男友的发言。在女孩的文字里他好歹是个温柔霸道、韩剧欧巴式的人物,可一旦他开口说话,你发现他像一个绝望的文盲。

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仿佛天生充满男性魅力。

印证了波伏娃那句名言:“最平庸的男性,面对女人也自以为是半神。”身处「娇妻养成加工厂」

这场闹剧最终以女主角被网暴、被P遗照,甚至有人扬言举报到女生所在的研究生院,女孩删除所有微博结束。

她姐不愿看到这种场面。

分析批判娇妻文学可以,但把这一切滑坡成为对真实的人的攻击和伤害,无异于又一场厌女狂欢。

这有问题。

要知道一个娇妻的诞生,这个世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怎么到了凌迟处决的时候,就变成让那个娇妻发烂发臭,世界全身而退一派岁月静好呢?为什么说“制造娇妻,社会有一份功劳”?

让我们回忆一下,女孩变成娇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从爱上一个平庸的男性开始的吗?

倘若这个女孩严格遵守本世道的择偶法则“擦亮眼睛、精挑细选”了一个足够优秀的男性,那她是不是就能摆脱一个娇妻的命运?《致命女人》

不,不会。

因为“变成娇妻”这个缓慢的、不易觉察的道路在更早以前就已经铺好。

早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她的玩具是洋娃娃,她的游戏是家家酒,而小男孩在开飞机、玩篮球、cos超级英雄。

早在她的中学时期,她成绩不错,但老师、家长和长辈却说“男娃娃后劲足”“女娃不适合读理科”。

早在她对世界产生兴趣,但女人哪懂什么政治、经济、军事、新闻、文学和音乐呀,家庭、母婴和恋爱才是女性话题。“张爱玲不懂政治”

早在不知从何时起,所有人都告诉她要“举止端庄”“化妆是一种礼貌”。

又不知从何时开始,“嫁一个好男人”成为她的生命意义,接下来“守护好家庭”又成为她一生的课题。世界一直润物细无声地把女孩往贤妻良母的道路上赶,当她高分通过产生优越感时,又骂她是爱炫耀的小娇妻。

那假如女性的价值不由男性定义呢?

假如她有一天看穿了玩偶之家的幻象,出走的娜拉踏出了家门,然后呢?

然后她会走进另一片荒芜,女性价值的荒芜。《咆哮》:女人永远活在家里的壁炉上

世界没有为她准备好新的位置,到处都是兄弟会,到处都是男性的领域。

玛丽·居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但她必须和丈夫一起才能获得本属于她的诺贝尔奖。

勃朗特姐妹俩写下《简爱》《呼啸山庄》等著作,但世界还没准备好接受女人也能写小说,她们不得不用男性笔名发表。

没人记得20世纪前的女画家的名字,因为她们的作品通常被误认为是其父、其夫所作,比如荷兰黄金时代的朱迪斯·莱斯特。《燃烧女子的肖像》女主亦是顶着父亲的名字作画

即便到了今天,很多优秀的女作家还是会取一个中性的名字。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要接受演讲训练,因为更男性化更低沉的嗓音听起来更可信。

在阿富汗担驻站记者的周轶君说,她有时候要忘记自己是女性才不会感到伤害。

BBC新闻还在发表《男人比女人更幽默》的偏见。……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预言了这一切: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

[1] [2]  下一页

最新台湾女明星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